美国城市/郊区/乡村大学分类
根据一个城市的大小,我们大概可以分为这样几个类型:
1、主要大型城市:?纽约、波士顿、费城、芝加哥、洛杉矶等等。
2、大型城市市郊:距离市中心大约1-2小时的路程,比如纽约附近的长岛,芝加哥附近的埃文斯顿。
3、中型城市:如纽黑文,安娜堡,新奥尔良等。
4、小城镇:就是我们所指的“乡村”,位于中型城市的市郊,或是本身独立的一个小镇或大学城,如普林斯顿,教堂山,伊萨卡等。
想想《老友记》和《欲望都市》里主人公们的生活日常,我们就会对美国的城市有比较明晰的印象了:聚在一起吃吃喝喝,看看艺术展和音乐剧,再相约参加个时尚派对,或者去听一场商界精英/文化名人的讲座。
在大城市里最不缺的就是热闹,即便是号称地广人稀的美国也不例外,纽约和芝加哥街头的熙熙攘攘跟北京上海没什么两样。
人流多带来的就是便利的公共交通,所以如果选择在美国城市里读书的留学生,倒不必一定要买车(或许有车反而在堵车和找不到停车位时成为负担),地铁加公交的网络就可以满足出行需求。
![美国大学选择在城市/乡村/郊区?影响后半生的选择,这一步千万不能走错! 美国大学选择在城市/乡村/郊区?影响后半生的选择,这一步千万不能走错!]()
更容易找到实习和就业机会,便于搭建人脉。大城市意味着企业众多、办公楼林立、经济繁荣,出于便(四声)宜的考虑,这些公司也会优先选择附近大学的学生。更不要说,学校本身往往也已经与当地公司之间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这样就会有内部的实习机会或者研究项目。
此外,作为普通学生,能够联系上混得风生水起的师兄师姐,在午餐时间grab a cup of coffee聊聊职业前景,顺便收获个内推资格,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更多的娱乐和文化活动,开阔视野增长见闻。尽管当今社会已经在网络发展之下形成了资源共享,但现场体验仍然必不可少,大城市里各式各样的娱乐和文化活动对文艺青年绝对是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寻找灵感还是开阔视野,离博物馆和美术馆只要十几分钟车程绝对是big plus。
更多元化的学生组成,接触不同文化。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这类大城市的校园里,你会发现人口组成果然多元化,从不同肤色到不同语言到不同文化背景,真正产生了“美国不愧是移民国家”的认识。也因此,走在校园中,谁也不会觉得谁看起来奇怪,谁也不会去歧视谁,大家更愿意尝试去接触和了解他人的世界。反之,如果是在小型的乡村文理学院,你会发现自己成为少数派,周围95%以上的同学不仅有着高度统一的肤色,更有着高度统一的文化共识。
花费不菲。如果不下馆子自己买菜在家做饭的话,住宿是花费的大头。举个例子,某中西部大学附近的两室一厅公寓月租金是700美元,旧金山的两室一厅就至少要2000美元。
![美国大学选择在城市/乡村/郊区?影响后半生的选择,这一步千万不能走错! 美国大学选择在城市/乡村/郊区?影响后半生的选择,这一步千万不能走错!]()
(公寓美是美,就是贵)
治安堪忧。在现在的美国,市中心(downtown)几乎是“治安差”的代名词,但之前并非如此,因此很多历史悠久的知名大学就建在市中心,比如芝加哥大学、纽约大学和南加州大学。可它们现在成了全美“臭名昭著”的不安全校园。就拿洛杉矶市中心频发恶性案件的南加大来说,2012年有两名中国留学生在学校不远的街区被试图劫车的嫌犯枪杀,2014年更是发生了中国留学生纪欣然在回宿舍路上被五名凶犯抢劫袭击致死的悲剧。
容易分心。娱乐文化活动太多,意味着诱惑也特别多。十八九岁远离家人的年轻孩子能不能抵御住诱惑、一心向学,恐怕我们很难给出笃定的答案。
举例:
哥伦比亚大学
芝加哥大学
范德堡大学
波士顿大学
纽约大学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一般来说,乡村在美国意味着在漫无边际的农场包围之中,或者是在大山某个角落,甚至对一些偏僻的乡村来说,出个村需要加满油箱,以免不知道何时才能遇到加油站。
当然,对于热爱大自然,闲暇时喜欢爬山徒步露营的孩子,估计会更愿意在位于乡村的大学度过四年学习生活。想想《瓦尔登湖》里梭罗的湖畔生活,那些与自我对话时的沉思和寂静,是否也是一些孩子很渴望的生活方式呢?
![美国大学选择在城市/乡村/郊区?影响后半生的选择,这一步千万不能走错! 美国大学选择在城市/乡村/郊区?影响后半生的选择,这一步千万不能走错!]()
紧密的校园社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授之间的联系会非常紧密,他们很容易形成比较深入的情感连结。在乡村大学里,同窗和师生可谓是朝夕相处,这种情谊即便是在毕业后也会长存。
适合进行频繁的户外活动。在课余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馈赠,爬山、露营、徒步都是很不错的舒缓身心释放压力的好形式。对于摄影和写生爱好者来说,乡村大学也是上上选。
易于专注于学业。对那些想专注读书思考,甚至有志于攻读博士的学生来说,乡村大学是个有助于沉淀身心的宁静所在。20岁左右的年轻人大脑发育还不完全,自控力很差。那么,与其考验不成熟的大脑,莫不如索性主动远离诱惑,而乡村大学是真正在物理距离上做到了远离尘嚣和诱惑。
花费较少。这个就不用多说了。一般位于农村或者大学城的学校,总体生活成本花费都不会太高。可能一个月单独卫浴的房间不超过900刀,而且平时的公交车费也会比较便宜。
安全到夜不闭户。乡村一般来说民风比较淳朴,人们都比较友善,在这里乐于助人不是一句空话。更何况,地方小大家彼此都认识,会形成守望相助的模式,外人一旦进入那绝对会受到注目礼的待遇。
比较乏味无聊,容易感到孤独。对于外向性格的孩子来说,乡村大学的生活确实太憋闷了。而对于长了中国胃却找不到中国餐馆和中国超市的孩子来说,乡村大学的生活也更难以忍受。再加上目前到乡村读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相对较少,估计连想打个麻将都凑不成局,会使本来孤独的海外求学变得更加孤独。
![美国大学选择在城市/乡村/郊区?影响后半生的选择,这一步千万不能走错! 美国大学选择在城市/乡村/郊区?影响后半生的选择,这一步千万不能走错!]()
实习就业条件不利。除非是学校自身拥有非常强大的校友网络,或者在业内拥有顶级声誉,否则乡村大学不太适合本科毕业就直接工作的学生,尤其不适合商科学生,因为找实习确实很麻烦。
交通不便利。假如你住在纽约,你可以直接从北京上海飞过去,假如你在村子里,可能你需要至少转一次机才能去到自己的学校。而且,想要生活质量好一点,一般学生会选择买车。这就需要你买保险、考驾照,也是一套繁琐的程序。
举例:
弗吉尼亚大学
达特茅斯学院
康奈尔大学
华盛顿李大学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郊区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也就是说兼具了两者的特点。
![美国大学选择在城市/乡村/郊区?影响后半生的选择,这一步千万不能走错! 美国大学选择在城市/乡村/郊区?影响后半生的选择,这一步千万不能走错!]()
通过美剧,我们很容易理解郊区和城市的分别:如果说城市是《欲望都市》里的曼哈顿,郊区就是《绝望主妇》的紫藤街。郊区就是那个离大城市两三个小时车程、离自然风光也要两三个小时车程、不那么繁华也不那么无聊的地方。
兼具城市和乡村的优势。郊区大学介于大城市和农村社区之间。正因为如此,郊区校园既有乡村校园的特色,也有城市校园的特色。郊区的校园通常提供户外活动和附近城市的娱乐设施。像农村大学一样,学生会感到有点拘束。
或许你认为郊区大学还有什么劣势,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不是最完美的选择吗?大部分这类大学的劣势正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不纯粹。
比如说,你在大城市里半个多小时能够参观的博物馆,或者十几分钟就可以聆听的文化讲座,在车程两三个小时之外的郊区是需要事先筹划好周末才能去的,而且还不可能周周都去。如果小区里的绿树和池塘不能够满足你对于自然的渴望,那乡村的森林湖水和山地丘陵,恐怕一样也是郊区大学无法触手可及的。
简而言之,如果你既不是特别迷恋城市繁华,也不是很在意自然风光,那么郊区算得上是一个折衷的好选择。否则,郊区大学可能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举例:
西北大学
波莫纳学院
斯沃斯莫尔学院
圣母大学
塔夫茨大学
如何选择?
![美国大学选择在城市/乡村/郊区?影响后半生的选择,这一步千万不能走错! 美国大学选择在城市/乡村/郊区?影响后半生的选择,这一步千万不能走错!]()
我们再来总结回顾一下,大家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喜好和专业规划对号入座。
适合位于城市的大学
想要生活在快节奏的大都市
比起封闭的校园生活更在意城市生活
实习和求职机会对你的职业发展更重要
喜欢接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热衷于校园之外的娱乐和文化活动
?并不会被快节奏生活方式扰乱心神
?不在意有没有自然风光或户外活动的机会
适合位于乡村的大学
特别喜欢自然风光和户外活动
专业与自然有关,比如农业、林业
更想节约开支,专心学习
认为在杳无人烟的环境中更放松,而不会感到无聊和孤独
对深入体验传统的校园生活更感兴趣,不在乎娱乐和文化活动
会开车,准备立刻买车
住在校园里对你来说不算什么问题,因为你几乎找不到校外的住宿
适合位于郊区的大学
你想找到一个介于城市和乡村的平衡点
最后的建议
如果实在没法确认自己的想法,那么最好实地考察一下,亲身感受哪种校园氛围更适合他,会让他觉得更舒服。毕竟,这涉及到孩子未来四年的生活体验,涉及到200多万的经济投入,更关乎到他未来的职业发展。??
最后,为大家奉上Niche榜上有名的好的地理位置大学吧~